总算完成了3天的会议,回到了内地。
这个会议由于发表了偶的处女作,所以我就抱着无论如何也要把过程走完的心态自费来到了香港。之所以将这片文章定名为游记,是因为这次会议给我带来的学术上 的收获实在是非常的有限,俄日非学术的比如熟悉会议流程之类的东西还是收获挺多的,毕竟这同时也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去一个这样不同的地方...希望能对将来 的仁兄们有些许帮助。
关于ICMLC
也许关于会议的各种东东Logpie远比我有发言权,不过我还是要顶着板砖和番茄献上我的直观资料:
1、此会是在众多所谓国际会议中对我们来说非常特殊的一类,仔细观察就发现主办方其实是中国的XX大学,比如ICMLC就是河北大学办的,而co-sponsor中有IEEE或IEEE的某个Society,借此ZB。会议的接受率不是一般的高,一度达到75%。
2、因为好中,又是EI,所以会议发表的文章90%作者姓名都是用拼音写的...结果就是开会的时候的感觉很像国内会议...
会议的过程
1、会议是19号开始,但我当天下午才到的,所以没有赶上上午的两个Tutorial。去了以后就是领各种东西,包括一个包(很实用,但很很丑)、一本会 议录、一本日程安排、一张光盘、一堆在香港旅游的介绍册子和优惠卷(晕...)。加起来很重,肯定是不能每天都带着的,所以我基本上每天带着的就是胸卡和 日程安排。
2、领过了东西发现Tutorial已经开始了,所以相当于我没有听任何的Tutorial,没有发言权...
3、20号会议正式开始,20号和21号的上午安排了4场Keynote,1个美国的教授,1个德国的教授,2个中国的教授。
第1个是美国人讲的,偏市场的一个话题,介绍将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面向绝对个性化的,纯Real-time的服务。他的英语非常美式,语速适中,所以听 起来非常舒服。他提到行业结构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比例会被分配到服务业,比如现在美国服务业的比例是80%,农业人员的比例是1.6%。还有就是实时服 务的管理等等。
第2个是北大的徐雷,发音很差,但很流利。讲的是理论的东东,PPT做得非常差劲,所以基本上没听懂...
第二天的第1个是哈工大的一个人讲机器人,没兴趣所以就没去。
第2个是一个德国的教授,讲一个医学图像处理的开源项目KNIME,非常棒。他首先介绍发明一种新药的流程(没太听懂),大概需要12年(无语...)。 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个仁兄语速快到一定境界,机关枪一般,幸好我对后面机器学习以及图像处理的内容比较了解,基本上都听懂了:-)在作药品试验的时候,往 往要在一种仪器里同时进行数千个试验,每个实验槽下面都有一个高分辨率相机拍下试验后的细胞照片,然后要对这照片中的几十万个细胞进行自动分类,并把不属 于预分好类的异常挑出来供研究。像机器学习里供学习的样本都必须带有标签,而这个项目里每次带有标签的样本最多只能有十几个或二十几个而已,却要分几十万 的未知数据。因为打标签时只能使用医学专家,而医学专家的工作量是很有限的...所以就要使用Active Learning,选择最需要学习的数据点。一般的方法里会在开始时随机抽取20个样本来加标签,然后再开始选择最需要学习的样本,这样刚开始的20个就 有点Expensive,所以他们的方法是从一开始就根据一个评价方程来评价每一个未知样本打标签后可能的贡献,然后达到经济且很快的学习速度。
4、大会分多个房间同时进行,每2个小时为一个session,每个里面有6个Oral或若干个Poster。安排很自由的,看到有兴趣的就可以去听,随时可以进,也随时可以走。
5、会议提供电脑,Windows,想的话也可以自己带。我看到有很多鬼子就是Mac,不带自己的电脑的话根本做不了...
6、除了Keynote之外的时间,我基本上都会待在会场,挑些感兴趣的session去听。十分失望的就是参加会议的同胞们的英语,实在是...我自己 感觉听力挺好的,但还是难以理解...有很多仁兄说到一半居然忍不住开始说普通话...吐血...更失望的是几乎每个session的6个作者都不会到 齐,一般只来2~3个...以至于到了最后一天干脆把2个session合起来开,这样会场才会有几个人...因为台下坐的基本上都是等会儿要发言 的...像我这样的纯听众几乎没有...很多作者不能来,就随便找了一个完全不相干的人来代为发言,结果就是念PPT...更无语的是他的口语水平使得过 了很久我才发现他其实是在念PPT...撞墙...
7、我发言的那天下午,前面几个人做的PPT实在是...深蓝色的底,黑色的字...投影仪也没有好到那种地步...最后热心的session chair,一个IEEE的president,看不下去了就上台给大家讲解PPT应该怎样做...吐血不止...闻所未闻的景象...
8、最让我汗颜的是,有一个session里全是日本的paper(不知是否有意如此),我听了3篇,都做得很好。一看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Project 做得非常认真,PPT也做得很棒(Mac的PPT好炫),几个人做的都是RFID,听了以后的确会增长一些见识,不像...虽说他们的英语发音也不怎么 样,但最少可以让我这样的听懂...所以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汗颜...
9、Poster本应比Presentation有趣一些,你可以和感兴趣的海报作者随意交流。但事实是几乎没有人做Poster...整个会议做好海报 并解说的总共只有两个人...但Poster占了6个session...吐血...更吐血的是,还有几个人没有做Poster,直接把论文打印了贴上 去...我看得眼花...然后我问问题,对方听不懂...然后就换成中文...然后过了一会儿,发现我在给他讲解...
10、我大概是去参加会议的唯一一个本科生,这让我受到了几天的异样眼光以及称赞,说实话让我觉得非常不爽。分明就是不能把所有人平等看待...听着那些 所谓学者对我说话,根本就是把我当一个毛头小子...当然我这些话有些过激了,忏悔一下下...还有就是那些学者真的很官僚...
11、基本上没有人在交流学术,即使是用汉语。
12、每过两个session都会有一个Coffee Break,仔细观察时间安排的话会发现没有午饭时间的,不过接近中午的Coffee Break肯定能让你吃饱...全都是我闻所未闻的点心和水果,印象最深的是一种三文鱼点心和一种吞拿鱼点心,想起来我就饿...还有虾饺和虾仁烧卖...所以像我这种不愿意浪费会场时间的最大的收益就是省去了所有的午饭,plus晚饭可以少吃点。
13、宴会非常棒,而且免费...
少的可怜的一点交流经验
1、这次很幸运的就是认识了一个加拿大的硕士生,我们没事就在一起聊天,促成了我平生最长的一次口语练习,我们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2、在会场上听发言的时候,最简单的搭讪方式是直接伸出手来握,然后面带微笑打招呼。当然,只对外国人有效。很多同胞都在打瞌睡,我也不太好意思打扰。
3、交换名片的时机是另一个收获,一般两个人聊几句,然后你就可以说将来怎么联系你?然后就先掏出名片。
4、想和发言的人交流的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他发言的最后先问几个问题。其实我觉得只要你把对方的发言听下来了,没有问题是不太可能的。而且IEEE的那个president也私下教了一个万能问问题的方法,就是问future work/contribution...
5、我整个ICMLC只对一个人有些兴趣,就是那位德国的教授。像这种邀请来的人平时基本看不到,所以陶瓷的唯一可能时间就是在宴会。其实回忆起来特别简单,只要大大方方地走过去,伸出右手,说:Hello, professor, My name is Lei Yuan,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your project after hearing your wonderful keynote speech this morning,然后这是他就很热情地站起来了,很认真地听我说。这时可以讨论几个问题,或长驱直入问他你今年啊招学生啊,其实那位加拿大的朋友教育我说他们更喜欢长驱直入一点的,直接说你想套他就得了。
关于差旅及生活
1、如果在香港没有朋友的话,订酒店也不是太差的选择。在网上提前订可以打比较多的折扣,比如我住的地方323,听说还有280的。
2、去之前尽量提前在中国银行把港币换好,周一至周五,因为到了香港虽然到处都有两替店,但汇率是1000RMB对950HKD。开销大概是平均每天100HKD,如果你不出去玩太贵的地方的话。
3、在入关的地方(我去的是罗湖)会有换港币和卖手机卡的地方,中国移动收购了香港的People's公司,出了一种卡打内地的电话0.25/min,非常划算,但一定要注意买这种长途卡,People's其他的卡未必打国际长途是这个价...
4、在罗湖口岸还可以办一种叫做八达通的交通卡,强烈建议办一张,坐地铁、公交、出租、轮渡、索道等等,而且都会便宜些,这个卡甚至可以在7eleven和麦当劳买东西。我在香港待了4天,交通费120。
5、吃饭的话可以去路边的各种茶餐厅,30块可以吃半饱(加上会议的点心就差不多了),奶茶不错。
6、我最后有半天多的时间用来玩儿,发现很经济有很值得去的一条路线就是:从尖沙咀出发,花1.7坐船去香港岛,坐在船上看对面很爽。花9.5坐15路到 太平山顶,强烈推荐坐在顶层第一排,一路上看尽高楼大厦,plus非常刺激。在太平山顶上俯瞰香港,景色相当不错。花22坐索道到山脚,索道非常有特色。 然后就是在香港岛上瞎逛,有很多建筑非常有特色的。到了晚上一定要回到海边看香江夜景,漂亮到没话说了,而且每晚8:00~8:15会有灯光音乐表演,两 岸的高楼大厦用若干舞动的聚光灯配合音乐的节奏,非常值得一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